许帼华,永远的少女(三)|沪剧人生
沪剧,是上海地方戏曲剧种,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。沪剧曲调清新优美,具有浓郁的江南丝竹韵味。沪剧舞台上明星荟萃,流光溢彩,涌现了一批大家、名角。“今日闵行”推出“沪剧人生”,为你讲述沪剧发展中那些人、那些事。本期介绍的沪剧大家是许帼华(三)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永远的少女许帼华(三),今日闵行,14分钟#沪剧人生43个内容
音频最后请欣赏沪剧《日出》选段:救小东西(许帼华 马莉莉)
许帼华丈夫叫朱介生,他非常支持许帼华,对许帼华的独特唱腔起到了直接的影响和重要作用。朱介生,川沙龚路人,师从前辈琴师陈介林,与丁是娥、杨飞飞等都是儿童申曲班里的学员,是同辈人。对当初刚拜师的许帼华来说,朱介生是她的长辈,她一直尊称他为爷叔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许帼华和朱介生通过学习交流,增进了彼此的友情,在艺术创作上也产生了共同的目标。1957年,在陈荣兰等领导的“推动”下,俩人走到了一起,由长辈变成了平辈,从此妇唱夫随。朱介生是剧团的主胡,为了在演奏上有所提高,28岁学起了小提琴,早晚苦练得到启迪,在二胡演奏上更加得心应手,为日后的“隔墙对唱”“祭海”“智斗”等唱腔设计作了艺术积累和准备。朱介生小时候没念过书,领导上关心培养他,让他参加了音乐进修班。为了继承、发扬沪剧音乐,他数十年采集整理,耗费毕生心血,所著《沪剧二胡练习曲》《沪剧曲调》《沪剧音乐简述》等成了沪剧音乐工作者的珍爱、沪剧艺术的宝贵财富。人生是短暂的,但是夫妻俩共同修改、创作的许多经典唱段将传唱不断,留芳百世。
《阿必大回娘家》石筱英雌老虎、许帼华饰阿必大 剧照”文革“一开始,许帼华就被视为牛鬼蛇神,朱介生更是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,夫妻俩被迫离开了心爱的艺术舞台。”文革“后期,剧团让许帼华担任灯光工作,从台前走到幕后,她照样从头学起。1973年,上海人民沪剧团和爱华沪剧团两团合并成为上海沪剧团,之后马上排演了小戏《开河之前》,许帼华和韩玉敏、沈仁伟等担当重任,这也是她重返舞台的第一出戏,之后《芦荡火种》《阿必大》等逐渐复演,许帼华焕发了第二次艺术青春。1980年,剧团准备排演根据电影明星周璇改编的《一个明星的遭遇》,为了培养新一代青年演员,剧团请出了邵滨孙、许帼华、汪华忠、马莉莉等四位重量级的演员,起到众星捧月的作用。起初许帼华曾犹豫过,因为要扮演剧中周璇的小姊妹胡小红,与20岁的青年演员茅善玉搭档,年龄上相差太大,根本不合适。后经领导反复做工作,讲明是舞台演出,化妆上能掩盖一点岁月的痕迹,并无大碍,许帼华想了想也就答应了,演出后,固然反响非常好。1982年,《一个明星的遭遇》要拍成电视连续剧《璇子》,并在海内外播放,开沪剧电视连续剧之先河,这是多么难得的机会啊,令每个演员都非常向往。偏偏这时,领导来找许帼华,告之胡小红这个角色改由青年演员倪幸佳来演,理由是许帼华年龄大了,呈现在电视画面上不合适。许帼华听后,仿佛当头一棒。作为一名演员,角色被人拉下来的滋味是苦涩的。她想不通、彻夜难眠、思想剧烈斗争,但是最终她还是想通了,沪剧还得要靠青年人来接班传承。活到老就学到老许帼华喜欢观摩学习其他剧种的表演与唱腔,常香玉、新凤霞是她心中的偶像,她吸取兄弟剧种的养料,用到自己的演唱上。在《广岛姑娘》中,她一句起腔“表哥啊”三个字,翻高八度,博得了满堂彩。演出《洪湖赤卫队》时,她认真观摩歌剧团的演出,并向歌剧团的老师学习敲碟子,虽然只有8句唱词,但是给观众留下的印象是深刻的。后来,她又主演了根据评剧改编的《杨三姐告状》,总共11场的戏,她却要上台10次,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。60岁时,许帼华为了照顾子女定居海外,语言是她的主要难关。她凭着自己的刻苦努力,经过一年半的学习,最终通过了英语口语的测试。她独自出门逛街购物与外国人交流,克服了语言障碍,开创了“60岁学吹打”的奇迹。
作者与许帼华 合照
从1950年拜师学艺起,她从没离开过钟爱的沪剧艺术。从上艺沪剧团、到上海人民沪剧团、再到上海沪剧院,她见证了历史,亲历了剧团的变革、沪剧艺术的发展。从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、第三次赴朝慰问演出、一曲《白毛女》“喜儿过年”荣获1959年上海青年演员会演优秀演员奖,许多往事总在许帼华的脑海中出现,难以磨灭。种种殊荣和光环围绕过她,但并没有让她骄傲自满。她深情地说:“晚年,我人在海外,但我想念祖国、想念上海、更想念观众。”是啊,她永远是祖国的女儿、沪剧的女儿。
许帼华2021年8月16日上午因病在澳大利亚去世,享年85岁。
作者:陶一铭
自幼受家庭的影响与环境的熏陶,有着浓厚的滩簧、戏曲情结。尤其,本滩、申曲他情有独钟。有关滩簧的相关内容,他全部收藏,仿佛“他就是为滩簧而生”。
自17岁认识沪剧前辈王雅琴后,他更是利用业余时间四处寻访,20多年来,他与二百多位沪剧老艺人结缘、求教,竟成了忘年交。从中,他记录整理抢救了多部即将失传的滩簧老戏,使它们有了传承、有了延续,有了流传,他的“滩簧斋”便成了一个研究滩簧的“库房”和平台,从而也成就了他一位“草根”的沪剧研究第一人。
播音:高佩明
“学上海话”微信公众号首席播音员,普通话一级播音员。从事播音工作至今已近40个年头,曾为闵行广播电视台新闻记者、编导、制片人。历年来有多部电视新闻、电视专题及播音作品获奖。
2013年编导、策划闵行电视台第一个大型选秀节目,闵行广播电视台“我是明星”沪剧电视大赛,并担当大赛主持人及大赛观察员。
2014年再次编导策划了上海市“乡音和曲”“我是明星”沪剧电视大赛。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