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邻女语》:八十老尼说洪杨,双十小哥道庚子
写在前面的话:看到朋友转蓬飘飘发给我的新书评《邻女语》,猴格就心说:又要露怯了,我都没听说过这个书名。不过,倒是可以通过朋友的书评多了解一本书了,嘻嘻。
一 基本情况
《邻女语》,作者署名忧患余生,即连梦青。《邻女语》1903-1904年在半月刊杂志《绣像小说》上连载。
(资料图片)
1903年,《官场现形记》的作者李宝嘉做了《绣像小说》的主编,《官场现形记》差不多同时间在《世界繁华报》(李宝嘉1901年创办的报纸)上连载。
《邻女语》最大的价值在于,它是写庚子事变的时事小说。小说不长,总共12回,大概五六万字,没完结。
邻女语,字面意思就是邻居女性讲故事。读这个小说之前,我以为这个小说就是主角听邻居女性讲庚子之变的所见所闻。读完才知道不是。
12回中,只有3回是邻女讲故事:尼姑在隔壁讲太平天国时候的南京,隔壁妓女唱悲歌,店主婆婆讲放赈官员的事迹。还有3回是主角金坚的所见所闻,最后6回跟金坚、邻女都没关系,应该是道听途说的故事改编。
前6回是纪实文学的风格,后6回有谴责小说的味道,所以读完会有一种割裂感。有的读者甚至会觉得前后6回分别是两本书。
阿英在《晚清小说史》中总结《邻女语》的结构,认为前六回用的是吴沃尧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的写作方法,用“我”作线索。后面是另起炉灶,用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的手法。由几个独立的故事连缀而成,无“我”,也没有贯穿情节的人物,一个人物引出下一个人物。他觉得这个手法“形成了绝对的不调和”。
二 《邻女语》和刘鹗、《老残游记》
《老残游记》及其作者刘鹗跟《邻女语》有点联系:刘鹗和金坚都是江苏镇江人;他给《邻女语》写评语,用的是笔名蝶隐;他觉得《邻女语》写毓贤之恶差点意思,在《老残游记》里把这个遗憾补上了;刘鹗本人的经历跟《邻女语》写的沈敦和很像(八国联军侵华时,在北京跟洋人买粮食,设平粜局,被当成汉奸);《老残游记》和《邻女语》的总体价值倾向很像。
据刘鹗的儿子说,刘鹗写《老残游记》是为了帮助连梦青。
沈虞希、方药雨都是连梦青的朋友,沈、连都是北京有关部门的小吏,方在天津一家报社上班。有一次沈虞希去天津,跟方药雨聊天时,不经意间讲到了宫里的事(《中俄密约》),方药雨把这件事登在报纸上(这个方某有点坑友啊)。
慈禧看了报纸大怒,下令严查,查到了沈虞希,沈被抓到刑部杖毙。泄密一事并不是查到沈虞希就完事了,连梦青作为沈、方共同的朋友受到牵连。他先在朋友家躲了三天,之后在外国使馆的帮助下孤身逃到上海。
他到上海之后,发现没钱生活。他自尊心又比较强,不愿意受人资助。于是开始连载《邻女语》,以此谋生。不久他把母亲也接到了上海,但他卖文所得还是不够生活。刘鹗不送钱,送小说——写了《老残游记》送给连梦青。
这个故事bug不少,经不起逻辑推理。
但很多研究者得出了另外的结论:《邻女语》的作者是刘鹗;金坚的原型是刘鹗。
这些小说之外的故事倒是可以增加小说的趣味性,不过读小说终究还是得回到文本。
三 “逆行者”金坚和小说价值倾向
小说开章明义,第一回回目就是“弃国狂奔仓皇南走 毁家纾难慷慨北行”,定场诗后直接介绍故事发生的时间和事由:庚子年(1900),义和团大乱之后,两宫仓卒出走,在京官员四处逃窜。
紧接着,作者发出议论:京官虽多,没一个为国捐躯的,“孝弟忠信礼义廉耻”都忘了。
金坚是江苏镇江府丹徒县的有志青年,是老来子加独子,他不到三岁,父亲去世。父亲是军功上出身的大员,做过山东好几任道台,是个有政声的好官。
金坚由母亲水氏抚养长大,学过中国的经义,也跟外国师傅学过西国文字,还在武备学堂学过炮线枪靶、行军战阵之法。
庚子年春夏之交,金坚20岁,水氏病逝。郁闷之下,他经常跑去江边酒楼喝酒看报纸。有一天,他看到瓜洲渡口、江边码头上,到处都是北方难逃来的官员及眷属。
金坚决定做一个“逆行者”,变卖家产北上,帮助北方民人——但从后面的故事来看,这种帮忙,只是嘴上说说。从一开始,他就没有一个明确的方案,连大概的方向都没有。
在北上的第一站扬州,他已经开始灰心丧气,不再说帮忙的话了,只说“兵燹后景致,是难得看见的,是天造英雄胆识的好境界,千载难遇的好机会”。
金坚的的反应也很正常,他有这份心已经很不错了。在没有录影录像设备的时代,通过文字来记录大事件之后的社会状况,也很有意义,杜甫不就是用文字记录了他在安史之乱后的见闻吗?从这个角度来说,金坚、杜甫都是没有证的记者。
金坚的北上路线大概是:镇江—扬州—淮城—清江浦—王家营—山东郯城—沂州、蒙阴、新泰、泰安—济南—茌平—德州—河北东光县—沧州。
金坚本身也是时局的反映。在洋人强大、义和团被官方界定为匪这个大的社会背景之下,他不自觉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义和团和洋人。
小说总体的价值倾向是:清政府的官员士兵只会窝里横,拳匪无恶不作,洋人通情达理、从善如流,作者甚至对洋人没有负面评价。
既然是记录时事,八国联军具体是哪8个国家,这种最基本的信息应该说清楚:英、美、法、德、俄、日、意、奥匈帝国。不得不说,这是小说一大不足。
德国军队被写进来,大概因为联军总司令是德国人。小说开头就写了日本:在京官员家门口挂的是“大日本顺民”旗,车上插的也是。如果把第12回算做结尾,最后徐桐父子商量要写一个“大日本顺民”旗子。这也算首尾呼应。
另外,金坚由义和团想到了改良派和革命派,对他们很不以为然:近时有些有志之士,立了些什么会,专与官作对,这就难怪他们不懂时事了。
小说没有走出《水浒传》“反贪官不反皇帝”的思维,对始作俑者慈禧没有只言片语的负面评价。虽然能理解,作者和杂志社都处于慈禧的统治之下,但是只谴责官员,根本就没抓住问题的本质,缺乏深层思考。正如小说一味写义和团作恶,却把洋人都描绘成好人。
倒是第12回写了光绪的无奈和软弱。袁昶上奏剿办义和团,被刚毅、徐桐下令拿交刑部。光绪没辙,对着出使过的许景澄侍郎默默流泪。徐桐见了,大骂许景澄“狐媚惑上”,然后把许景澄和袁昶一起交刑部处斩——男人雄竞起来也是大婆小妾这一套啊(忍不住笑场,本来就是嘛)。
第6回,金坚在东光县的经历集中反映了小说的价值倾向。金坚看到树林里挂满了义和团成员的人头,对义和团有同情,但认为他们悲剧的原因是咎由自取和官员不教而诛。
店主告诉金坚,前面是洋人占领的地方,要过去得有路照。金坚先去找清政府的衙门,他不报身份,苦等了一上午,没看到当地官员办公。只看到官员伺候钦差大人,完事后自己又犯了鸦片烟的瘾。金坚下午去找洋人,以英语沟通,顺利拿到路照(二十岁的烟民?)。
店主佩服不已,说妻子被洋兵抓走了,求金坚帮忙。金坚问是哪一国哪一队兵,店主当然不知道,只说是6月逃难时走失的。金坚说洋人那时候还没到山东,“你的老婆要是跟了别人逃走,也好赖洋兵不成”,还说没有凭据,让店主自己去找。当初说的要帮助平头百姓呢?
金坚的槽点还不止这些。金坚是一个凡人,有槽点很正常,并没有说他必须完美无缺的意思。
儒家经义他也是学过的,母亲病逝,他不好好守孝,天天出去浪,还喝酒?这符合当时的孝道吗?
要说他学了西方的礼仪,他跟老管家交流时,又一直把主子奴才挂在嘴上(人物太割裂,很有时代特色)。
老管家从世俗观念考虑,劝他:你爹奋斗一生,给你攒下了这么些家业,你妈把你养这么大,北方正乱时你要跑过去,图什么?你要是闷得慌,不如去上海玩玩。
金坚张嘴就骂“你这狗奴才,真是天生的奴才见识”,给管家拽一通《孟子》。后面还说“你这真正天生奴才种子”“你这奴才那里晓得”“我是做主人的人,却不同你这奴才一般见识。”
由此引出了管家的金句:那些坐八轿开锣喝道,那一个不是做奴才。评语直接说“今日中国奴才世界,固已下等人亦知其详矣。”
四 明显虚构的爽文桥段
后6回主要有4个故事:刘提督逃跑得来的“大捷”;沈敦和计赚洋兵;直隶总督向义和团滑跪,城破后自杀;大学士徐桐弄权。
由金坚引出刘提督,是因为同一个时间,他们俩都在沧州,但二人没接触过,也不认识。刘提督跑路时误对洋人开炮,引出沈敦和安抚洋人。毓贤又跟端王是一伙,端王默许义和团发展,直隶总督听端王的。洋人攻破北京天津,李鸿章负责议和,洋人要追究徐桐之子徐承煜的责任,徐承煜劝徐桐自杀保全家。
非要把12回串起来的话,只能说《邻女语》的主题是反映庚子事变之后的社会状况,在这个大题目之下,小说不断转换视角,从过路者金坚转到地方官员刘提督、沈敦和、直隶总督,再转到义和团首领张德成,朝中大员徐桐。
刘提督和直隶总督的故事像闹剧,很有点黑色幽默,沈敦和、徐桐两个故事像爽文。小说没写直隶总督的姓名,评语直接揭穿身份:裕禄。
历史上,沈敦和被称为中国红十字运动奠基人(跟《邻女语》同时间看的马伯庸《大医》,对沈敦和这个名字比较熟悉),名气差的人做不了慈善,作者大概是听说过沈敦和的事迹,着力构造了沈敦和计赚洋兵的故事。
沈敦和去过德国,会说德国话,又被洋人痛恨的刚毅参过,德国军官主动邀请他做通事,委托他去买军粮。他劝德军移兵下关,择地安营,不骚扰地方百姓。
沈又找回都统及其随从,都统要把库房都送给洋人,沈劝住了,让他留点东西备着下次送。最后送了银子、粮食、酒、煤和马草料。德国统帅还要牛羊肉,沈又劝统帅出安民告示,劝都统出钱买老百姓的牛羊。
于是不少人回来做生意。张家口市上比八国联军侵华之前还热闹十倍,连北京天津的洋人都跑张家口来批发牛羊。
沈敦和又以德国军律为名,劝德军统帅在营中挂德国国旗。但德军只有一面国旗,挂在中国的关口。沈忽悠统帅写了条子,跑去把德军关口上的德国国旗弄了下来。这就算从洋人手里收复了大清的关口。
德国统帅搞明白以后,破口大骂。沈敦和说你们德国皇帝和大丞相都没有这样骂人的,你说被我骗了,那不是说明你太蠢,你不如送个顺水人情,等议和的时候还可以换别的利益。统帅觉得很有道理(呵呵),于是顺水推舟。
有研究者说这个桥段是对《三国演义》的低劣模仿。军粮换德军不骚扰,是一赚;牛羊换德军出安民告示,是二赚;国旗换关口,是三赚。
这个故事看着是挺爽的,但仔细想想,就会发现漏洞比筛子还多。这个故事属于阿Q式的精神胜利。
洋人吃了哑巴亏都没对沈敦和怎么样,这边都统倒嫉妒沈敦和立功了,说难怪外边传说沈敦和是汉奸。沈敦和赶紧收拾东西走人,临别前还跟都统做好交接,劝他守好关口,不要叫外人瞧不起中国。
山西一省大小教案有270+起,沈敦和找了著名西国大善士李提摩太乱来帮忙,教案的处理结果是:洋人限定山西官场赔款50万两,分十年交清。
这笔赔款用于在太原开学堂,作者更感激洋人了:洋人明明可以让中国人赔一两百万,但只要50万;明明可以要求一次付清50万,却宽限十年;明明可以拿着银子回国,却把银子用在中国人身上。洋人真是救世主啊。
沈敦和遇到的德全县知县,自认为给洋人送军粮算上贡,还在幻想洋人得了大清的江山,他能算洋人的开国元勋。徐桐父子也在幻想日本皇帝进京,做日本的开国元勋。
评语说“德全县知县想做开国元勋。中国官那一个不存此意?”虽然骂得很爽,但仔细一想,知县和徐桐父子的心理都是作者的YY而已啊。
沈敦和之外,作者还写了提督聂士成追杀义和团的大师兄,以及聂士成与洋人对战,因公殉国。聂士成手下的官兵坚守城门,死在城上,依然手托快枪,立而不仆,怒目外向,让洋人刮目相看——虽然这个情节是为了表现聂士成,但底层逻辑还是把洋人当裁判。
沈、聂是小说谴责官员的主基调外,大力肯定的两个官员。
五 文笔
阿英觉得《邻女语》最优秀的部分有三处,都在前6回。一是写金坚沿路所遇着的逃难的京官,骚扰抢劫的士兵,于一幅逃难图中,活画出清室已达到非覆灭不可的程度。
二是写山东袁世凯杀义和团,和各国在天津放绿气炮,可说是“当时异曲同工”的残杀人民“双绝”。
三是借一邻女之语,暴露了赈济官员的黑暗,不啻杜甫的一篇《石壕吏》。又借荏平旅店妓女之歌,以发泄北方民众的痛苦。
历来对《邻女语》文笔的评价基本上就是4个字:“清隽可喜”。“清隽”即清新隽永,通俗点说,小说的场景描写确实比较有画面感。
如逃官逃兵景象:
只见那游勇溃兵,如排山倒海而来。背大旗的背大旗,背枪的背枪,抬缸灶的抬缸灶,却不见有骑马的、拉炮的。看得眼花头涨,那脑子里面仿佛麻了一般。
又见来了一大队兵勇,穿着总统江苏全省勤王亲兵队号褂,簇拥着无数坐二轿的、坐四轿的、坐八轿的官轿,匆匆而来。
……那坐八轿的,都是一个个美貌妖娆,香气喷溢,仿佛上海滩上的女倌人一样;坐四轿的,不是雏鬟鸦婢,即是半老徐娘,个个在轿子里嬉皮着脸,向路人微笑;那坐二轿的,倒是一班尖头小耳,俗气满面的男子汉,好像是二太爷、三小子的模样。
……坐八轿的,就是姨太太;坐四轿的,就是少奶奶、小姐、丫头、老妈子;坐二轿的,果是唱戏所说的宰相家人七品官。
那些兵勇,就是这几位姨太太的老爷,在河南边界,恐怕路上出事,向统领借来的。
金坚感叹,难怪没人去打仗,兵丁都去给官员及其家属做保镖了。老尼姑又告诉金坚,当地的寺院大多被逃官占了做行台公馆。
路边被冻死者的惨状:
走不上二三里路,便见雪中有倒卧的死尸,似是南方人的模样,自顶至踵,赤条条一丝不挂……既而接二连三,目中所见,不知凡几。始悟为冻毙之难民,然不知尸身无衣之故……打尖已毕,再去细看那些死尸的光景,遍身俱作深红色,竟同南方火腿皮一样。
东光县的人头树林:
只见树林子里面,挂了无数人头。老的少的,男的女的,胖的瘦的,有开眼睛的,有闭眼睛的,有有头发的,有无头发的,有剩着空骷髅的,有陷了眼睛眶子的。
高高下下,大大小小,都挂在树林子上。没有一株树上没有挂人头,没有一颗人头上没有红布包头,没有一个红布包头上没有佛字。
估量……这树林子约莫有十里方圆,却无处不是人头。信马行来,看了这场大雪,映着人头上红布,竟像是到了桃林一游。
济南府的惨象:
惟见土阶茅茨,尘沙横飞,赤地如烧,饥民菜色,从无一耕获之乡。老少男女,相率跪于道旁,一见着南来过客,即相与伸手乞食。又有聚三五黄脸村童,脚踏高跷,头簪花朵,满脸上堆着笑,以媚行客,却无一个脸上没有几颗黑麻子。
不料昔日所谓中国衣冠文物之邦,今日竟至零落如此!
(唉,所以古语有曰:宁为太平犬不做乱世人,惨呐!)
第二回老尼姑讲故事,是在义和团失败、八国联军打进来之时,回忆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社会现象。
老尼姑84岁,“是一个经过洪杨大乱奔走江湖的老妓女剃度的优婆尼”,再加上尼庵里的青灯古佛,此情此景此人,有一种时移世迁的盛衰之感。元稹写“白头宫女在,闲坐说玄宗”,这是“尼庵老尼在,彻夜说洪杨”。
老尼姑14岁到南京时,南京还是一个繁华胜地。后来长毛打了败仗,杀人太多,没人收尸,搞得南京臭气冲天。官兵来了,老百姓以为平安了。没想到官兵说老百姓不该降顺长毛,又杀百姓,杀得街上人堆积如山。
老尼姑说:我们做百姓的知道甚么是官兵,甚么是长毛,只要不杀我们,就是好人。
金坚去王家营一个响马家里买骡马,跟响马打赌,居然赢了两匹骏马。金坚主仆有能力,赌赢了,响马愿赌服输。前面的故事很有传奇色彩,结尾又转为讽刺小说。
响马问:你们有这好本领,不去统兵接仗,倒让了那班鸦片烟儿做统领、做营官,是何道理?
金坚说:我要是去做统领、做营官,就没工夫来练习了。
六 有趣的细节
金坚在家乡丹徒看到一个老太太脖子手腕都包着布,布上血迹模糊,老太太一边被扶着走,一边骂康有为引来了洋人,大师兄说她是奸细,砍了她。
评语说:老太太哪知道什么康有为,肯定是她儿子平时这么议论。
后来金坚在山东郯城一个婆媳俩开的小旅店里,听婆婆讲述放赈官员的劣迹,这位婆婆把庚子之变总结为洋人造反。老婆子这种思维,八成也是受家里男人影响,男人又是受谁的影响?
还有一个关于“马粪饽饽”的食品安全问题:主仆二人本是南方人,不怎么吃面食。到了北方,看到旅店里的燃料是马粪,店里的人刚抓过马粪,不洗手又去和面。二人从此再不敢吃店里的东西,只好自己调面粉做饼。
徐桐说:他们外国那有这许多国名,还不是康有为在日本,变了法子多立名目,想出来骗我们的。你看古书上那有什么英吉利、法兰西等名字?(清澈的玉春啊!)
这逻辑有点熟,仔细一想,2023年,互联网上关于西方文明、科技乃至一切都来自《永乐大典》的说法,不也是这种思维吗?
作者:转蓬飘飘
标签: